休 学
这几天看各群刷一张图,就是饭局上的精英们又cue我们海淀学生了。
(相关资料图)
先不吐槽“听说”这件事,单说数据,2000的基数是多大?比例为几何?其它省市这个数字是多大?比例为几何?
海淀2022公布的在校中小学生32万人,0.625%的休学率有没有可能并不算高?
海淀各位亲的班级里见过休学的孩子吗?我得说我在小学确实见过,但那都是在家偷偷学习的学霸,评三好时他们会来……所以可能也谈不上“休学”。
有人调查过,这2000休学的孩子,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吗?有没有各种病痛的,有没有从来不鸡压根不学习的,有没有打游戏成瘾抵触校园正常生活的……
真正因为从小鸡娃,压力太大,以至于要休学的到底能有多少?不知道饭局上的精英有确切数字吗。
我说这些不是给海淀鸡娃圈强行正名,而是休学的原因真的千奇百怪,身边虽然没见过,但网上看到过不少例子……严格说,那些不愿意上学的孩子,他们的爹妈真没给什么压力。
非但没给压力,还想方设法疏导、宽容,给转学,尝试公立、民办、国际、佛学院等多种体系,甚至前些年还有很多休学家长抱团去云南,采取自己开辟农场,轮流给孩子上课的形式破题。
有一种倾向就是认为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给的,但我有时候看这些案例,觉得这些大人已经很尽力包容了,想了很多办法,有没有可能说摊上啥样的孩子,父母也没办法呢?
有没有可能,心理问题,在国内外,在城乡间,在贫富里,在学霸和学渣中,其实是无规则分布普遍存在的呢?
聊起来好像到处都是亲戚同事朋友家的娃抑郁休学了,其实孩子班里,甚至整个学校,还是少有亲见。
我所在的圈子,就是外界经常妖魔化的“海淀鸡娃圈”,虽说确实多数还处于前青春期阶段,没到时候,但真没看到过严重的厌学甚至休学实例。
事实上真卷到顶流的那些孩子很爽,很自信,能玩爱闹。同学都是学霸,你输一次我输一次的并不会影响心情。顶流学校竞赛班,氛围比外界想象的健康。
至于青春期彻底到来,经历竞赛、中高考洗礼后会怎样,我还没发言权,只是觉得孩子们也会调整吧,真正因为学习抑郁休学的,是个例。
说回文首这张到处传的图,半真半假,数据无出处,突出海淀带节奏这些都姑且不提,关注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是应该的。
但有时候我们也很难讲,为什么现在孩子生活条件这么好,父母这么关怀这么爱,反而抑郁症高发。
按咱们的体验,小时候家里放养,啥旅游啊、亲子活动啊,统统没有。学校有没有霸凌啊,是否公平啊,家长也不关心。
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,学习不好打一顿就好了,打不好就随便去哪里上学,为啥以前的人并不抑郁?
其实当年肯定也有抑郁,只是以前没网络,没自媒体,没人成天说,社会新闻记者也不关心这些。父母会觉得丢人,医院也没地方看这种病,所以当时根本谈不上检出率吧。
那么如今青少年抑郁症高发、迅速增长,这到底是不是一个伪结论?看吧,到处都在呐喊:
救救孩子!关注心理健康!
可到底该怎么关注?如何防范?谁又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吗?爱吗?就可劲可劲儿爱,学啥样无所谓,有啥臭毛病无所谓,是不是就健康了?
不学习,随便玩,肯定不抑郁?也未必吧。
先不说抑郁症其实是一种生理疾病,需要正经寻医吃药,咱就单论关注孩子心理健康,我近期倒是听到一种很新颖的说法,如醍醐灌顶。
就如今的孩子,得到的爱太多了,来自父母和长辈无限的爱,不愁吃、不愁穿、不需要动手、不需要解决问题,父母把一切都给想到了,他们实在没什么可想的。
所以有些孩子会过早地思考人生终极问题,会过早窥透人生本无意义的实质,从而产生心理问题。
你让他们忙起来,每天有事做,有目标追寻,有成就感获取,那孩子基本来说,只要没有生理原因,就不带有心理问题的。
深以为是!
天天给手机,爱干嘛干嘛的娃,你以为不抑郁吗?不休学吗?抢起手机来不躁郁吗?
过早依赖于手机短视频、游戏的娃,反而特别容易陷入空虚,失去跟现实世界的连接,世界虚拟化的结果,就是以为跳楼后还能重启。
关爱孩子心理健康,不是一味喊着减负减负,一味喊着学习害人,道听途说地传播所谓亲戚朋友家优秀娃抑郁了跳楼了的事例,而全然不关心事实真相。
称职的家长应该是从小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,每天固定时间学习,避免电子设备成瘾,让孩子能从容应对学业。
实在不是学习的料,抗压力特别弱,那就早想出路,也不能说就此纵容,好好的孩子毁在手机里。
这种所谓海淀有2000休学的信息传播后,鸡不动的得到一点心理慰藉:
看!幸亏我们没鸡娃!好歹身心健康。让那帮疯子鸡娃,傻了吧。
鸡得动的也不以为然:
哪儿呢休学的?
双方都不会去想,这种事轮到个体身上的概率本来就超级低,跟鸡不鸡也许根本没关系。
最后劝一句,五六年级的海淀娃不来上学的,其实完全有可能是在恶意居家,就别天真地说人家学太狠班儿太多,娃抑郁了。
海淀很忙,勿cue。
图片 | 网络截图
标签:
要文